信息技术在幼儿园数学活动中的应用
日期:2018-05-08 15:43:46 作者:江海幼儿园

(一)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幼儿的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一种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积极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学习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它能使幼儿形成强有力的学习动力,引起他们的注意,促使他们自觉地学习,注意力高度集中,能积极思考问题,探索创新。多媒体技术使教学内容形象化,表现手法多样化,能提供生动、活泼和鲜明的教学形象和动听的音响,对学生的感官进行多重的刺激,创设一个和谐逼真、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幼儿在良好的状态下积极地学习,主动地进行探索,激发思维想象能力,提高学习效果。

对于幼儿来说,一个生动的教学情境就能很好的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例如,中班数学活动“五只猴子来排队”(排序)在导入部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一个生动活泼的情境:五只猴子在马戏团进行表演他们要变换不同的队形再进行表演,生动的画面把幼儿带入趣味性故事情境中,引发幼儿观察、思考,五只猴子所具有的不同特征,而后根据某一特征让猴子们进行排队,确保每只猴子都能排一次第一次。

(二)运用信息技术,突破重点难点

在活动过程中总会碰到一些幼儿不易理解和掌握的学习内容。而恰当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能够将复杂事物或抽象问题进行分解、综合,对容易混淆的事物或现象进行比较鉴别,使幼儿理解和掌握事物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化难为易,有利于幼儿对数学教学过程的理解和加深记忆,促进幼儿自主学习,帮助幼儿在其自身与知识内容之间建立可体验的事实材料。

例如大班数学活动《整点和半点》,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格。幼儿对这个知识点掌握不好,理解不清。过去往往是教师用模型时钟机械重复操作,语言反复强调,不仅操作不方便,效果也不尽人意。于是,通过课件制作来突破这一难点。方法简便易操作,即在画面上呈现一个大钟面,并预设分针走一圈,时钟走一格的程序。鼠标点击一次,那么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格,然后定格。如此反复点击,当点击到第十二次时,分针走了十二圈,而时针只走一圈。这时,课件辅助教学,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虽然这时的课件只是一个片段,却能降低理解坡度,有效地突破难点,使幼儿轻松地掌握新的知识点。这样化静为动的显示,步步引导,环环推进,提高了幼儿的认识技能,在幼儿的头脑中留下了深刻印象,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运用信息技术,呈现思维过程

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是幼儿园教学的核心任务,也是对幼儿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数学教学,应十分重视幼儿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培养和发展幼儿的比较、分析、等思维能力。根据幼儿的思维特点,我们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呈现生动形象的感性材料和语言描述去再现数学知识发生、发展过程,以实现课堂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为目的,最终着眼于发展幼儿的潜能,使每个幼儿都获得了更加强有力的认识手段,有助于幼儿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变难为易,发展了幼儿的思维能力。

例如中班数学活动《小动物搬新家》(学习序数),先出现一桩动物新村的新大楼PPt图片,教师辅以生动的语言引导,告诉大家今天小动物要搬新家,然后一只只可爱的小动物相继以各种姿态出现。这个动静结合操作演示,创设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接着有目的、有条理地提示一个个问题,如:x层住着哪些小动物?x层的第x间住着谁?等等。由于课件画面色彩鲜艳,形象鲜活,数量关系清晰,动态的图示取代了单纯的数学概念,幼儿边思考问题边观察,培养了幼儿的观察能力。此时,再将电脑演示与动手操作有机结合,二者相得益彰,指导幼儿动手操作,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因势利导,推动幼儿思维螺旋式上升,达到更高层次。孩子们活跃的思维肯定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能将数学中抽象的东西,通过图象、动画等具体形象表现出来,使幼儿的学习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有利于幼儿深化认识,强化记忆,发展思维想象能力。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