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描述:
《郊游》活动是一节中班的音乐课。在设计这个活动的时候,我以小朋友感兴趣的春游为主线,了解奉贤的一些有特色的景点,在掌握节奏× ×︱× × ×︱的基础上,尝试看图谱用不同的形式来表现节奏,并能跟着音乐大胆表演。活动在我的预设下如期开始了。
片段一:导入部分
活动一开始,我以节奏小火车的形式导入:“现在是什么季节呀?”小朋友异口同声地回答:“春天到了。”“好,让我们一起乘上节奏小火车把你发现的春天的秘密告诉大家吧。”话音刚落,小小说:“春天到,柳树绿了。”我翘翘大拇指:“说得不错,但是要用小手把你说的节奏拍出来哦!”一边说,一边照着小小的话拍起了节奏。在我的启发下,小朋友一个接一个有节奏地介绍完了春天的特征。我微笑着点点头,开始总结:“春天到了,小草变绿了;小花开了;柳树发芽了;冬眠的小动物醒来了;蜜蜂蝴蝶飞来了,春天真是一个美丽的季节。”
片段二:说说节奏路牌
“今天天气真好,蒋老师带你们去郊游吧!”说着,我点击了幻灯一,图片上出现了路牌标志。小朋友们看到标志,还没等我提问,纷纷议论开了:“为什么这个牌子上面只有小手呀?”“这个不是我们在小舞台见到过的节奏吗?”……看到小朋友们你一句我一句说个没完,我急忙说到:“其实这是一块路牌,是一块特殊的路牌。”正当小朋友们你看我我看你时,月月突然大声说道:“这是用小手拍节奏的路牌。”“哇,你好棒。”我脱口而出,并过去拥抱了一下月月。
片段三:逛逛家乡好地方
“认识了节奏路牌,接下来我们要去逛逛我们家乡——奉贤。看看奉贤有些什么好玩的有特色的地方?一路走啊走,看!我们来到了哪里啊?”我操作幻灯,出现了古华公园的场景。
并出现了路牌︱手 手︱ 脚脚 脚︱。“哇,这里我去过。”“我也去过。”……教室里沸腾起来了。我清清嗓门说到:“看看,这个路牌告诉我们什么呀?”小朋友正说得起劲呢。看到小朋友沉浸在游玩的喜悦中,我用力拍了拍节奏,总算安静下来了。于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又一起尝试用手和脚拍了拍节奏。
“古华公园有山有水真好玩,下一站我们要去哪里?”幻灯上出现了鼎丰乳腐厂的背景场面,随之出现了︱脚 脚︱ 手手 手︱的路牌。“这次我们到了哪里?这是什么地方?有些什么特产呢?”“这里是生产乳腐的,还有酱油……”我点点头,说:“这是我们奉贤人的骄傲。那这个应该怎样打节奏呢?”毛毛说到:“先用手再用脚。”我说:“小朋友他说得对吗?”“对”。结果又是惊人的一致。“好,那我们一起来试试这个节奏吧!”
“看,前面那块路牌要带我们去看什么呢?”“哇,是花米庄行,我们都去过的”。孩子们开始讨论起来。老师还是同样的方法出示菜花节背景幻灯和节奏路牌︱手 手︱ 脚脚 手︱,请大家一起尝试。
片段四:拓展游戏
菜花节真漂亮,天已经快晚了,我们也该回家了。让我们跟着节奏谱,一起回家吧!我一边出示刚才课堂上的节奏路牌,一边请小朋友拍。在《郊游》的音乐声中走出了教室。
活动在我的引领下按照预设顺利地结束了。
分析:
本次活动紧紧围绕“贤文化”精神,以郊游为载体。通过逛古华公园、鼎丰乳腐厂、海湾森林公园梅花节、花米庄行等景点,让幼儿了解奉贤的一些有特色的景点以及这些景点背后的故事,更好地感受了贤文化精神,发挥了“贤文化”对幼儿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导向作用。
问题探究:
本次活动后,我和组内老师及时进行了探讨,发现了存在的问题。就整个活动而言,是紧紧围绕目标展开的,但是在活动过程中小朋友互动不积极,整个过程不精彩。最主要的原因不外乎这几点:
1、活动情景不统一,缺乏连贯性
整个活动以郊游为主线,而导入环节却在交流春天的特征。虽然老师的用意是用有节奏地语言介绍,但是跟下面的内容没能很好地衔接,不够统一。
2、老师在活动中过于着急,没有很好地倾听小朋友的心声
如导入环节:当小朋友说出春天的特征时,老师急于帮助孩子拍出了语言节奏,没有请小朋友自己尝试。又如说说节奏路牌环节,当幼儿对这块节奏路牌感到好奇时,老师没有充分调动幼儿好奇好问的心理特点,直接告诉了幼儿答案。一定程度上抹杀了孩子的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