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采用信息技术增强音乐活动的趣味性,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幼儿学习的重要动力。幼儿对有色彩的、有声音的、会变化的刺激物最感兴趣,注意力最能集中。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富有艳丽的色彩、流动的画面、优美动听的音乐、生动形象的配音、逼真的音响效果具有其他传统教育手段所不能比拟的独特魅力。如果将音乐活动的内容制作成信息技术课件,以生动有趣的形象、多彩的画面展现在幼儿眼前,将能更加吸引孩子们的目光,极大地刺激了幼儿的感官,有利于集中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深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促使幼儿主动参与活动。一旦幼儿对教学内容感兴趣,老师就掌握了教学的第一把金钥匙。
二、运用信息技术营造动态情境教学,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年龄越小的孩子对事物的认知越要直接形象,由于年龄小的孩子对活动的事物感兴趣,因此,在音乐活动中采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更有利于孩子们模仿。适时恰当地选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能以逼真、生动的画面,动听悦耳的音响来创造教学的情景,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清晰,使幼儿的思维活跃,充分发挥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幼儿的积极思考,使教师以教为主变成幼儿以学为主,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
如,在开展音乐活动《小鸡出壳》一课,活动开始启发幼儿是按音乐节奏表现小鸡破壳前在壳内的状态,引导幼儿用各种身体动作表现小鸡破壳的情景。目的是让幼儿通过游戏听辨同一旋律在不同音区的差别,并根据音区的变化动作,体验创造的乐趣。根据这些目标把教学内容制作成了flash课件,在活动中幼儿被在黑黑的蛋壳里鸡宝宝的敲蛋壳的声音和说话声给吸引住了。课件中鸡妈妈扇着翅膀说“孩子们,让我们一起跟着音乐用身体的各个部位来碰蛋壳吧,看哪只小鸡最棒?”然后在老师的带领下,按着音乐的节奏旁白“翅膀翅膀扇一扇,用力踢呀用力踢……”幼儿的随乐而动的兴趣和信心被激发了起来,就连平时不爱动的幼儿也都积极投入到活动之中。
三、利用信息技术恰当简明的演示突破音乐教学的难点,培养幼儿对音乐的感知力。
音乐活动中有些音乐是表现一个故事情节、叙事的,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说直接从音乐中去体会音乐内涵是很困难的。传统的教学往往在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问题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即便如此,幼儿仍然感触不深,易产生疲劳感甚至厌烦情绪。信息技术课件是一个很好的介质,课件画面清晰,形象生动,幼儿对它很感兴趣,注意力容易集中,可以直接从画面中了解音乐所要表达的含义。所以运用信息技术技术进行动态演示,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化繁为简,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一一剖析,还能有力地支持和引导幼儿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幼儿闻其声、见其形、入其境,运用多种感官发现规律、理解关系,使其学习事半功倍。
音乐活动《小鸡出壳》,其难点是让幼儿掌握小鸡出壳的步骤顺序。通过运用电脑动态、逼真地模拟了小鸡出壳的步骤“蛋壳里睡觉——醒来伸懒腰——用嘴巴啄蛋壳——翅膀撞蛋壳——小脚蹬蛋壳——屁股顶蛋壳——小鸡出壳”。这种抽象概念形象化的方式使幼儿更容易理解小鸡出壳时各个步骤对应的音乐,在接下来的活动中对音乐的把握、动作的表现方法也较贴切,能更好地用肢体语言进行展示。虽然有些稚拙,但从尊重幼儿的角度,稚拙何尝不是一种美呢?
四、通过信息技术构建感性和多变的想象空间,提高幼儿的创编水平。
让小班幼儿在充分感知音乐,大胆表达表现的基础上展开想象并创编动作是比较困难的事情。如何让小班幼儿自由发挥想象力?不妨通过信息技术为幼儿提供感性和多变的空间,提高幼儿创编水平。信息技术的适时运用更能满足小班幼儿想象、联想、思维,从而进一步提高幼儿创编能力同时也极大的满足了小班幼儿情感需求。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技术手段,多角度、多方位地组织小班音乐活动,是一种极有效的教育方法,对促进老师教育活动过程中 “教”的能力的提升,提高幼儿“学”的认知能力,特别是对幼儿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的发展,起到了其他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