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苗岩(上海精锐教育培训有限公司)
第一章 尊重·鼓励
(一)像尊重别人一样尊重她。
她是我的孩子,她更是一个与自己平等的个体,我要像尊重别人一样尊重她。
尊重孩子的人格,孩子便学会尊重人。一直以来,我习惯了俯下身来平视她,与她沟通。从幼儿的视角、幼儿的理解力水平来和她相处;语速平缓,努力每个字发音清晰,用她能懂的语言和她对话;始终努力保持耐心和细心,给她反应、理解、说话的时间,让她感受到平等和尊重,让她不急不躁,渐渐意识到自己的主体性,更好地认识自己,相信自己。
在她学习说话的那段时期,每当清晨、午后或傍晚,树枝上有鸟儿停留,我会告诉她:“婧涵你看,那里有小鸟!在那里!”我缓慢地移动手指,让她的视线适应这种速度,然后找到我指的位置。她看到后会手舞足蹈,伸出小手示意我,用“咿咿呀呀”的语言表示“她真的看到了”,她获得了一种发现的喜悦。
或者是她先看到了鸟儿飞过,她也会指着方向让我看,还用仅有的零星的语言说:“妈妈,鸟……鸟……”我会真诚地表现出我的好奇,然后顺着她的指向,喜悦地说:“妈妈也看到了,小鸟好可爱!它们飞得累了,停在树枝上休息呢!”。我用尽可能轻柔的声音回应她,让她意识到她自己的发现和判断是正确的。我向她描述鸟儿,她就一边看着鸟儿一边认真地听我描述。于是乎,在下一个相类似的场景中,婧涵指着窗外,“鸟......鸟......”“真的是鸟,妈妈看到了!它们在干什么呢?”“在休息”“为什么要休息呢?”“它们累了”......
(二)给孩子“参与”的权利和机会
给予孩子“拥有渴望”的机会,“参与生活”的权利,让她们拥有“成就感”。
我曾遇到几个孩子,她们生活优越,但是她们很没有活力也不快乐,谈到父母,她们大体说:“她们每天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却什么都不许我们做,只让我们写作业再写作业......”
父母的无私的给予,却在无形中剥夺了孩子追寻与渴望的机会、参与生活的权利和通过自身努力获得成功的快感,结果适得其反,因此我常以此自省。
婧涵的水彩笔没有墨水了,我答应给她买一盒新的回来。她确实比较高兴,但是她随即央求我说:“我们一起去好吗?”于是,虽然觉得带着她会很慢,多用很多时间,但是我还是带着她一起去,让她自己挑选......结果她很喜欢,在用笔时也很珍惜;
秋末冬初,婧涵的感冒药吃完了,晚饭后我和婧涵说妈妈去给她买药,顺便答应会给她买好吃的回来。她同样央求说:“妈妈,我们一起去好吗?”我察觉到了她眼中对于室外夜空的渴望,于是虽然内心里担心她会着凉,我还是拉着她一起出去......结果她很开心,路上也没有想象那么冷;
婧涵想给一个芭比娃娃换衣服,可是她试了几次都没有成功,我情不自禁地想帮她一下,却终于只是在一旁反复提示她。一个小小的举动用了好半天才完成,而她却仿佛取得了重大成就,乐得合不拢嘴......
(三)及时、正面地鼓励和引导,不轻易否定孩子。
充满鼓励的话语会带给孩子勇气和力量,一句不经意的否定却有可能阻止孩子创造力的发挥。
婧涵从幼儿园回来,妈妈问她:“婧涵,今天老师教我们什么了呢?”“拍皮球!”随即,她手舞足蹈,绘声绘色地表演给妈妈看,我积极地回应她,和她一起唱跳。她说:“不是那样的,我教你。”于是,她再一次表演给我看,我也很认真地向她学习。
在这样的过程中,我想用行动给她做出榜样,用自己的行为影响她,教会她“要认真聆听,耐心地向他人学习。”学习本领时会遇到错误,但是可以通过耐心学习来改正错误,从而学会本领。
一天,她在为天空涂色,她拿起蓝色的油画棒,嘴里却说“绿色”。很明显,她有些分不清蓝色和绿色。“婧涵,你手里的油画棒是绿色吗?”“是啊!”她的语气中带着肯定和自信。”妈妈不会直接否定她,而是说:“树叶也是绿色的,绿色和树叶的颜色是一样的,那么哪个是绿色呢?”“呃......是这个?”她稍加思索指出了绿色的棒,“那么你手里的是?”“蓝色!”“说对了!婧涵现在能分清绿色和蓝色了,妈妈给你鼓掌!”从此以后,当婧涵因蓝色和绿色而彷徨时,就会自言自语的说一句“这是绿色,是树叶的颜色。”
明媚的上午,我在书桌旁对着电脑工作,她坐在一旁随意地翻书,随即她看到了一盒画笔,然后对我说:“妈妈,我想要纸。”我很乐意地把白纸给她,过了一会儿,她再次把纸递到我手中说:“妈妈,你看!”声音里满是兴奋与期待。我看到白纸上被杂乱地画了各种曲线,期间还夹着弯曲的“1、2、3”。我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她的“作品”,热情地回应她:“哇,这是婧涵画的吗?婧涵还写了‘1、2、3’呢,而且都写对了!”听着我的话,她天真而自豪地笑着。“这是什么呀?”我指着曲线问。“这是波浪......”童稚的声音如海浪般在耳边响起。在那一刻,我内心有一丝震撼。
在一个晚上,我和婧涵散步,婧涵指着天空说;“妈妈你看,好圆!”我顺着她的指向看,问她说:“那是什么呀?”“是一个球。”又是一次令我意想不到的精彩回答。“嗯,是个圆圆的球,这个球叫什么名字呢?”“叫月亮。”……
孩子的想象力是多么丰富多么奇妙啊!我庆幸自己能够发现并引导、呵护这种想象力,而没有忽略它。于是,我可以不时地听到这般美妙的话语。
第二章 关于习惯养成
教育的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影响。强硬的命令会带给孩子压力和畏惧,表面服从,而内心拒绝,久而久之容易有叛逆和反抗情绪,而不是主动高效地坚持好习惯。
于是,在想让婧涵遵守规则,养成好习惯之前,我会陪她一起,努力给她做示范,努力“言传身教,耳濡目染。”
电视看得太多对眼睛不好,也不利于思维发育和性格培养、习惯培养。所以我和爸爸也达成一致,我们尽量不看电视,陪婧涵的时候把手机放起来,避免不必要的看手机。我们给婧涵买了不带有视频的CD,例如:幼儿故事、儿歌、轻音乐等。早上,用打开轻音乐的方式唤醒她,她也会在美妙的乐声中愉快地睁开眼睛,微笑着开始新的一天;
我们希望婧涵有足够多的睡眠,然而让活泼的她按时洗嗽、睡觉,这是不容易的。于是,我和她一起做这些事。我和她同一时间刷牙、同时可以教她刷牙的方法;和她一起洗澡;和她一起上床睡觉;她睡在自己的被子里,主动对妈妈说:“妈妈给我讲故事吧。”于是,我把我知道的童话故事用她能听懂的语言,尽可能绘声绘色地讲给她听。我有时会因为故事有限而不知给她讲些什么,这时我会感到有些窘迫,也会感觉到自己的积累不够而惭愧,这促使我有意的积累故事。我买来了《格林童话》,自己看过之后,晚上讲给她听。每个晚上,她喜欢让我一直讲故事给她听,直到她睡着了;或者有时候,反而是我在讲故事中先睡着了,她也随之安静入睡了。
有时,我事先积累的故事都讲过了,而婧涵还想继续听故事。我会把自己化身成“熊大”,把她化身成“熊二”,把我和婧涵这一天里的事借着熊大熊二的身份讲给她听。
婧涵在幼儿园里午睡时尿床了,放学时,妈妈问婧涵:“今天中午哪个小朋友尿床了呢?”婧涵害羞地捂住脸。我没有继续问。我把这件事变成熊大熊二的故事:熊二在幼儿园午睡,可是睡觉时,熊二想小便,它不敢和老师说,所以熊二尿床了,老师看到了之后,很和蔼地对熊二说‘想小便的时候要告诉老师,老师带你去,这样就不会尿床了。’熊二点点头,老师夸奖熊二是好孩子。如果婧涵在午睡时也想小便,也要及时地告诉老师,好吗?”“好”......
第三章 关于读书
(一)努力为孩子营造读书的氛围。
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说:“从长远的角度看人生,真正永恒的,才是有价值的。”华丽的服饰会过时,娱乐的欢愉也会转瞬即逝。而读书可以提升认知,丰富自我,获得恒久的快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作为妈妈,我深知一言一行都会给孩子以影响,深觉自己责任之重大。我们努力为孩子营造读书的氛围。妈妈和爸爸也把看书作为工作之余放松、休闲、提升自己的一种必要的方式,文学、励志、心理、历史等,家里的书装满了书架;奶奶也会时常翻看烹饪书。我们还买了幼儿教育、女孩教育、安全教育等育儿书籍,也为了更好地配合幼儿园老师,我们买来了《蒙台梭利儿童发展手册》、《3-6岁幼儿学习与能力发展手册》,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家里各买一本,通过阅读,我们和我们的父母获得了更科学合理的、更一致的教育方法,更加明确了家庭教育的方向。
(二)引导孩子从小热爱读书
我的爸爸生在想读书但没条件读书的年代,所以在我很小的时候,他便着重培养我读书。也因此,我从心里喜欢读书,渴望读书,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也注重引导女儿从小热爱读书。
从婧涵刚刚能自己坐时,我和爸爸就会给婧涵买书,包括挂在墙上的图画,布书等;当她渐渐会说话时,我们买来图画简单、颜色分明的人物、动物、蔬菜、水果、颜色等的书;当她的语言渐渐丰富起来时,我们选择买来规则养成、习惯养成的故事书、绘本、儿歌书,培养手眼协调能力的贴纸书,有助于思维能力发展的游戏书。
书伴随着婧涵的成长,婧涵也自然而然地喜欢书,主动拿书看,看书时会如游戏一般的快乐,得到新书会高兴不已,能够在听完爸爸妈妈讲故事之后,自己看书并大体复述,能看着书上的图画讲故事,能够用幼儿的语言评判基本的是非对错,能够用比较完整的、清晰的语言表达看法、与人沟通。
(三)合乎成长规律,循序渐进
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胜过知识本身。富有趣味合乎能力水平的书籍会帮助婧涵成长,让婧涵拥有看书的乐趣和成就感;枯燥难懂的书目势必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在给婧涵挑选书目时,我会仔细看一看,确保书中的内容合乎孩子的兴趣和现阶段的认知水平,而不会偏难。我教婧涵一边看图一边读与生活有关的儿歌,如“拿起花花杯,喝口清清水,抬起头、闭着嘴,咕噜咕噜吐出水”,这让她记住了比较正确的刷牙方法……我喜欢中华传统文化,但是看到周围的同龄孩子能熟练背诵古诗和认识几百汉字,我现阶段并没有教他背古诗和识字。合乎成长规律,循序渐进,对汉字有真切的感知和对古诗内容有理解而自然成诵,会更加有利于长久的学习能力的培养。
第四章 关于生理教育
孩子的世界是天真纯洁的,科学也是真实纯粹的。我选择利用现实的生活场景自然而然地进行生理教育,让婧涵从小开始坦诚地了解生命的奥妙。
“婧涵今年三岁了,婧涵出生之前待在哪里呢?”婧涵摇摇头。“婧涵出生前在妈妈肚子里,婧涵是从妈妈肚子里生出来的,”妈妈指着腹部说。“妈妈,我肚子里也有个小宝宝。”婧涵天真地抱着大头娃娃说:“我肚子里有小花。”婧涵一本正经地说,让妈妈觉得既可笑又可爱,“婧涵长大了之后,结婚了之后,才能有宝宝。爸爸和妈妈也是结婚了才会生下婧涵。”从王子和公主的故事中,婧涵记住了“结婚”的概念。婧涵说:“妈妈,我也要穿漂亮的裙子结婚,像公主一样。”“好的,婧涵要好好吃饭,像妈妈一样长成大人,就可以穿漂亮的裙子结婚,肚子里就会有宝宝了!”
晚上,婧涵看到妈妈换衣服,很好奇地模着妈妈的乳头,问:“妈妈这是什么?”“这是乳房。婧涵你也有,我们看看。”她自己拉开衣服左右看,不禁说“我也有”。“乳房是给小宝宝喂奶的。婧涵小时候好小,还不会吃饭的时候,妈妈就抱着婧涵,喂母乳给婧涵吃。”
“妈妈,我想吃母乳。”“婧涵长大了,可以吃食物了。妈妈现在没有母乳了。你试一试吧!”妈妈把婧涵抱在怀里,婧涵凑过小嘴巴,触碰了一下,有些不习惯了,“咯咯咯”地笑着跑开了。
在洗手间,婧涵说:“妈妈,我想站着小便!”“婧涵看到谁会站着小便呢?”“幼儿园的小朋友。”“是男生还是女生呢?”“呃......是男生。”婧涵思考后,认真地回答。“是的,男生是站着小便的。爸爸也是男生,所以爸爸也是站着小便的。”“女生是怎样小便的呢?是站着,还是蹲着呢?”“蹲着。”“是的。妈妈是女生,妈妈也是蹲着小便的。婧涵是男生还是女生?”“是女生。”“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小便?”“蹲着。”“婧涵很聪明。男生的‘屁屁’和女生的‘屁屁’是不一样的,男生有小鸡鸡,女生没有小鸡鸡。婧涵有小鸡鸡吗?”婧涵天真地拉开内裤,然后笑着说:“没有。”“妈妈也没有,女生都没有。”
帮助婧涵洗澡的时候,妈妈问:“妈妈摸婧涵的屁屁可以吗?”“可以呀!”“男生摸婧涵的屁屁,可以吗?”“不可以!”婧涵做出生气的表情,响亮地说。“婧涵说对了。屁屁是秘密,不能给男生摸,要不然,我们会受伤的。妈妈不会伤害婧涵!”......“如果有叔叔想摸婧涵的屁屁,婧涵要怎么办呢?”“我告诉老师!”婧涵很认真地回答。“婧涵说得对,我们告诉老师,老师会帮助我们的。爸爸妈妈也会帮助婧涵的。”
结语:
“爱其子,则为之计深远。”为人父母是一生的事业,我们怀着无以言表的爱,陪伴孩子成长,和孩子共同进步。
老师点评:
王婧涵妈妈条理分明、科学有序,从四个篇章娓娓道来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第一章“尊重·鼓励”提醒家长朋友们要“像尊重别人一样尊重她”、“给孩子‘参与’的权利和机会”、“及时、正面地鼓励和引导,不轻易否定孩子”;第二章“关于习惯养成”指出家庭教育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言传身教,耳濡目染”;第三章“关于读书”提炼了三个有效策略“努力为孩子营造读书的氛围”、“引导孩子从小热爱读书”、“合乎成长规律,循序渐进”;第四章“关于生理教育”则分享了家长“自然而然、坦诚相待”的育儿心得,充分展示了独到的家庭教育模式。
班主任:袁新佳、马迎花
